嘉定传统菜肴创造的饮食文明,是曾经独立于苏菜与本邦菜之外的一种存在。据地方志记载,嘉定饮食业的历史比较悠久,清末民初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商贸的繁荣,各种饮食店(摊)如雨后春笋散布在全县大小市镇。建国初期,嘉定县登记在册的私营饮食店已有182家,饮食摊达到658家。其中县城的吴家馆、陆家馆、蔡家馆堪称百年老店,知名的饭馆有南翔的长兴楼、大鸿楼,黄渡的高升馆、得和馆,娄塘的聚顺馆、聚仙馆等。另有一说吴家馆、陆家馆乃嘉定地方菜的菜系之根,实不为过。嘉定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技艺、独特风味、乡愁记忆,以及其中闪耀着的智慧之光、蕴含着的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小嘉带您品“嘉定之味”

今天一起来看看


(资料图片)

当年吴家馆里的生炒银爪甲鱼

图片说明:生炒银爪甲鱼

相传秋霞圃清镜塘内的银爪甲鱼味道特别鲜美,不知怎么传到乾隆皇帝的耳边,命人到嘉定的秋霞圃捕捉进贡,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秋霞圃清镜塘内的银爪甲鱼从此出名。清末民初时,江南各地老百姓几乎在所有传奇类文章中都喜欢扯上乾隆皇帝,读者诸君不必以此为依据。

按现今的说法,所谓银爪,其实就是白爪,而白爪则意味着甲鱼是人工养殖的,而非野生的。野生甲鱼需要在野外觅食,经常会外出活动,所以它们的爪子会因为运动而磨损,爪尖且黄。养殖的甲鱼是人工投食,有惰性,吃了睡睡了吃,不大爱运动,因此爪子缺乏锻炼,短小且白。人们通常以为野生甲鱼的口味远在养殖甲鱼之上,但其实不然。甲鱼的肉味品质取决于它的生长环境。

图片说明:秋霞圃门楹(王晓珺摄)

秋霞圃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和城隍庙合并而成,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其主体部分原为龚氏园,肇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是当时病居在家的浙江右参政龚弘所建的私人花园;而城隍庙则可以上溯至宋代,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秋霞圃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的赞誉。堂南的一副对联:“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秋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此联将秋霞圃春秋两季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桃花潭东侧的凝霞阁,是园中景色最佳处。

秋霞圃的前身称“龚氏园”。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逾古稀的龚弘以工部尚书致仕,历尽宦海波澜,回到温馨的故土,归隐前已构筑晚年栖所龚氏园。龚弘曾在嘉定赋闲隐居十三年,朝廷多次召他复官,他均婉拒。乡贤侯峒曾先生称他“身历六朝,治行为天下第一”“终身介洁,守郡六载,病且死囊无十金”“善为篇什,著述甚多,而不以文名”。笔者觉得侯先生的这番恭维有偷梁换柱之嫌,“囊无十金”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造园所费甚巨。龚弘虽然清廉,却并不节俭。龚弘于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为官,所获恩赏甚多,自然要有个去处,置业造园(今谓投资房地产)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龚弘是位治水高手,他长期与水打交道,熟识水的习性,个性中自然多了几分水的淡泊、宁静和睿智。正德皇帝也深知其人,称他为“智者乐水”。他营建的这个规模在“十亩之间”的园址就选在嘉定东城,前有练祁河,后有清镜塘。创园之初,龚氏园并不华美。龚弘玄孙龚锡爵在《大司空蒲川公遗事》一文中称,龚氏园约在十亩之间,建筑简陋,仅“白门土垣而已”,只是一所普通的宅第。

图片说明:龚弘像(清程祖庆《练川名人画像》)

龚氏园同当时的其他江南私家园林一样,建成后逐年添建一些景物。但人事有代谢兴废,龚弘逝世后,到其孙子龚可学时,龚氏家族开始衰败,又逢时局变化,不得已将龚氏园售给汪姓徽商。后来,龚可学之子龚锡爵考中秀才,乡试缺乏路费,向汪姓徽商要求添价。商人说:“价不可加添。秀才若中举,我无偿奉还园子。”后龚锡爵果然中举人,汪氏也不食言,果真将龚氏园归还。万历年间,龚锡爵又中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为官清廉干练,颇有政绩,龚氏家族再度兴盛。在致仕回乡后,龚锡爵将龚氏园修葺一新,增加了丛桂轩、浴德堂等建筑,形成规模,大放异彩,成为江南一座著名的文人园。诗人程嘉燧、画家李流芳、书法家娄坚、金石家宋珏、学者马元调,常在这里吟咏、泼墨、品茗。“园林之宴无虚日”,龚氏园成为嘉定文人墨客的艺术沙龙。明清易代之际,龚氏后裔参加侯峒曾、黄淳耀领导的抗清斗争,有12人壮烈殉节,龚氏园随龚氏家族一起衰落。

清代顺治年间,龚氏园再次易主于汪氏,更名为“秋霞圃”。这个富于诗意的园名,出自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康熙年间,秋霞圃内辟有桃花潭、池上草堂、数雨斋、岁寒径、松风岭、寒香室等数十处景点,“木石亭馆极一时之胜”(宋琬《集秋霞圃》)。

雍正四年(1726),汪氏衰落,秋霞圃改属城隍庙后园,沾染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这里曾是演戏的剧场,盛极一时,有“日日城隍庙”之称。

图片说明:1950年代,秋霞圃山光潭影馆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藏

笔者窃以为,清镜塘养殖的银爪甲鱼应该是在乾嘉之后才成为世人口中美餐的,于池中捉一只甲鱼上来切块清炒之,似乎不太符合程嘉燧、李流芳这些“嘉定先生”的风格。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水族无鳞单》记录的“生炒甲鱼”制法是:将甲鱼去骨,用麻油炮炒之,加秋油一杯、鸡汁一杯。“秋油”者,古人谓,自立秋之日起,夜露天降,此时第一批酱油才可称为“秋油”。甲鱼用其调和最佳。袁枚为乾嘉时期“性灵派”代表人物,活得潇洒,吃得讲究。据传,吴家馆的生炒银爪甲鱼取袁枚之法,将甲鱼去掉骨头,用麻油爆炒,加少许晒油和鸡汁。

@嘉定人~

专门写嘉定传统菜肴的

《嘉定之味》出版啦!

《嘉定之味》为王克平编著,由中西书局出版。书中介绍了嘉定多地的特色菜肴,忠实记录了嘉定城乡风貌、酒楼饭店、特色餐饮技艺,还配有徐征伟、李侗等收藏、拍摄的老照片插图。书中呈现的不仅仅是菜肴之美和传承于唇齿之间的嘉定记忆,还有嘉定这座城市的文化之美、精神之美、特质之美,让读者对嘉定城市变迁、餐饮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引导大家去关注饮食背后的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接下来,小嘉会不定期对书中的传统菜肴进行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