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一起回顾2011-2022年山东6次、8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成果。
(资料图)
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
获奖年度:2011
时代:明清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汶上大运河山东段水工设施包含以京杭大运河南旺水脊为中心约13公里长的河道、南旺湖等水柜及连接水柜的诸条引水,其上和周边又分布有众多闸、堤、坝、斗门、码头、涵洞等,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面积26.3平方公里,是大运河水工设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大运河的核心工程和京杭大运河的命脉所在。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及建设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对汶上大运河山东段水工设施,从2008年至2013年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工作。
七级码头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台阶式大码头,与古街、商铺相结合,再现运河繁华风貌。
土桥闸的勘探发掘,对运河船闸的构筑、结构布局、功能和营运状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山东京杭大运河的考古工作,为科学编制运河保护规划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京杭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考古工作,对南旺段运河河道设施、引汶济运工程设施的结构、布局以及大运河河水的平衡调节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今后大运河的综合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获奖年度:2012
时代:西汉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定陶王陵M2(定陶县灵圣湖汉墓)位于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是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一项长期延续发掘保护项目。M2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一座单体汉代黄肠题凑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保存完整。该墓2012年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为覆斗形大型封土“黄肠题凑”葬制的积沙墓。墓葬封土呈覆斗型,封土核心属于地上墓坑的主体部分,为两个“回”字形夯土台及墓道两侧的阙台,台高6米。墓葬整体呈“甲”字形,墓道东向。墓坑近方形,边长近28米,青砖包裹的黄肠题凑木椁墓室近方形,边长23米,整体结构南北、东西对称,共计23个内藏空间。
经初步的勘探,证实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定陶王陵的所在。陵墙淤埋在地表下8.6-9米以下,残高约1-2.5米左右。陵园大致长方形,东西长958米、南北宽930米、陵墙厚约5米,总面积近90余万平方米。
该墓葬规模宏大,墓葬结构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大型“黄肠题凑”墓,为汉代陵墓制度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获奖年度:2013
时代:东周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墓群位于沂水县城西北约40千米处的“纪王崮”顶南部,崮顶部面积约0.45平方千米,隶属泉庄镇。“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特点是顶部平展开阔,周围四壁如削,再向下坡度由陡至缓。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崮上现发掘两座墓葬,其中,一号墓为带一条墓道的岩坑坚穴木椁墓,由墓室、墓道及附属的车马坑组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坑之中。二号墓为未建成的墓葬,该墓出土文物量大精美,铜器胎质厚、器型大气,填补了多项空白。根据器物形制特点,该墓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根据墓葬及车马坑的规模形制推断,该墓应为莒国的一代国君之墓。
纪王崮春秋墓规模大、规格高、结构特殊,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兵、车马器及玉器等重要文物。其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丰富了对东周贵族埋葬制度的认识,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墓葬的发掘对于该区域的墓葬制度、考古学文化研究,对揭开纪王崮历史传说的神秘面纱和曾经隐没的历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获奖年度:2017
时代:大汶口文化
发掘单位:山东大学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主要分布于焦家、苏官、董家和河阳店等村庄之间,南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中部略隆起,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并存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遗存。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2021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结合学生考古实习,先后四次对遗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共计2841平方米。
历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一批龙山、岳石文化遗存。重要考古发现均属大汶口文化时期,包括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墙、壕沟及南城门(通道)、人工堆筑土台、墓葬、祭祀坑、房址、陶窑等。墓葬300余座,祭祀坑十余座,房址百余座,灰坑千余座。出土了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角牙蚌螺器等。
焦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第一,对发掘区域内的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从早到晚经历了I居住期—II埋葬期—III居住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二,明确了城墙的分期和建筑方式,及南城门的准确范围、分期和通道上的部分路土。第三,确定了南城门、人工堆筑土台、墓区等遗迹的层位关系。第四,取得一批系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埋葬和祭祀资料。第五,发现了一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房址,填补了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第六,采集了大量人工和自然遗物,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基础资料。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获奖年度:2021
时代:大汶口文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遗址平面不规则形,东西最大跨度1500米,南北跨度10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2022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包括1圈夯土城墙与壕沟、两处墓地、31座墓葬、7座房址及大量与房址相关的柱坑或柱洞遗迹。
城址位于漷河西岸,呈台地状,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50米,面积40万平方米。城墙宽度10-22米,残高多不足1米,壕沟宽度10-60米,最深处2.8米。城墙有明显夯打加工痕迹,城墙和壕沟也存在多次补筑与清淤现象。
田野工作中,还分南北两区对城内东南区域居址区与墓地及城外南侧一处墓地进行了发掘。南区墓地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偏早阶段,清理竖穴土坑墓16座。墓葬等级差异巨大,主要表现在体量、葬具结构及随葬品等多个方面。北区遗存为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房址与墓地相配,分片集中分布。房址错落有致,平面多近方形,可分为基槽式、基槽与柱坑组合式、柱坑式及柱洞式四类,面积多在25-35平方米左右,可辨门道多为西或北向。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获奖年度:2022
时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考古工地发现距今1.32万年的人类遗存。遗址核心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总计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
出土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其中陶片标本200余件,包括可复原陶器2件。陶片均为夹炭红陶,可辨部位有口沿、腹部、圜底,初步判断器型为圜底盆。口沿类型多样,包括方唇、圆唇、花边口沿,近底陶片14件,穿孔陶片5件。骨骼标本500余件,以环颈雉鸟类和鹿类为主。蚌壳制品25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另见有陶塑100余件,石制品50余件。
根据C14测年数据,明确遗址年代为距今1.32万年左右。该年代框架明确,所处节点关键,正处于晚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气候频繁波动时期,为建立鲁北地区这一时期的地层编年体系及当时古环境的复原提供重要依据。该遗址发现的早期陶片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遗址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此外,该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反应出该遗址是中国早期制陶工艺最为成熟的遗址之一,对研究中国早期陶器起源影响深远。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