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评书所赐,杨家将和唐朝时白袍薛仁贵一样成为袍带书著名的三碗酱之一,杨家的故事也越写越奇,佘太君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之类的热闹回目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像偌大大宋王朝除了杨家人就没有人能上阵杀敌一样。

杨家将的故事一般开始于老令公杨继业随同潘仁美征辽国,沙滩会一场败,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


(资料图)

杨继业被潘仁美陷害碰死李陵碑,七个儿子死了四个,剩下三个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在五台山出家,只有杨六郎进京伸冤,然后才有了天波杨府。

历史上杨继业和杨六郎在《宋史》上有传,不过杨继业不是战败撞头而死,而是被辽人俘虏,不饮不食活活把自己饿死的,很是忠烈。

杨继业之死,主要责任不在潘仁美,历史上潘仁美其实叫潘美,他和杨继业在边关配合对敌,关系很好。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伐辽,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继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继业一路夺取了的代、朔、云、应四州,但是中路军曹彬失利。

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同时命潘美把四州的百姓迁移到内地。

这时候契丹萧太后十万大军紧跟其后,杨继业认为不可正面和辽国死磕,他提出一个声东击西的办法,先撤代州云州和应州的百姓,契丹知道必然来阻止,这时候再让朔州的百姓迅速撤到石碣谷,用强弓硬弩守在谷口,这样四洲的百姓可以安全撤出,军队伤亡率也会很小。

但是当时宋太宗派来的监军王侁却不同意,他认为大宋数万精兵,这么胆小干嘛。应该打开城门敲着战鼓,和辽兵真刀真枪的硬砍硬杀。杨继业说:这样必败。

王侁鄙夷的说:

你叫杨无敌,今天不敢和敌人交锋,是不是怀有什么异心?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杨继业本是北汉降将,身份上很敏感,听王侁这么说,气的没办法反驳,赌气说:

今君责业不死,当为诸君先。

我先上黄泉路上等你们。

然后他哭着和潘美告别,可见和潘美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杨继业虽然知道是必死之局,不过还是留了后手,他请求潘美王侁等人在陈家谷口埋伏下强弓硬弩,待自己兵败,这些伏兵可以救自己一命。

战争开始,王侁在陈家谷口无所事事的待了四个小时,听着远处的厮杀,掐指一算觉得大约契丹兵败了吧,战败契丹这个大功不能便宜了杨继业,于是命令谷口和自己一起杀过去活捉萧太后,这时在《宋史,杨业传》上写了这么句话:美不能制。

这句话两层意思:

一个是,潘美想按照杨继业的计划,老老实实的在谷口等待,可见他对老搭档杨继业还是有信心的。

第二层意思则很有意思,美不能制,不能俩字用的好啊,潘美虽然是西路军的主帅,却管不了自己的手下王侁。为啥?很简单,王侁的官位不如他,但是人家是监军,代表是的皇帝,潘美根本没有权利制约。

宋朝军事制度就是如此,要给军事主帅戴上监军这个手铐,而且大多数监军其实不懂军事,但是地位超然于各个军事主帅之上。

当初制定作战计划时,杨继业提出的不应该和辽军正面作战,王侁反对,和杨继业配合了很久的潘美即使王侁的计划不行也不敢反对,因为王侁是监军。

同样三碗酱之一的薛家将中,薛仁贵白袍起家,到了第三代依旧显赫,出现了刺史节度使等高官。

但是杨家在宋朝就混的差很多了。

到了宋朝末年,号称杨门之后的杨志都已经落魄成社会底层了,所以宋朝灭亡时,杨家将的后代大约大多已经泯然众人了,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话说英勇神武的王侁大人,带兵冲上前线,幻想着萧太后被自己捉住的盛况,但是走了二十里忽然听到士兵来报,辽军没败败得是杨继业,王侁大人差点没吓死,想到辽军的凶悍,王大人抹了抹脖子觉得自己的脖子和契丹兵的马刀相遇会大事不妙的,于是他英勇的做了一个决定,:撤。

带着手下的兵,转身就跑,王大人一马当先,端的是马如赤兔,逃得坚决彻底,混忘了要在陈家谷口接应杨继业一事儿。

杨继业从中午杀到晚上,好容易杀到陈家谷口,手下只剩一百多人,他在马上长身往谷口看,别说伏兵一个人影也没有,他知道这次完了,已是必死之局。

杨继业在马上放声大哭,他倒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死的如此窝囊,明明可以安全撤离,因为一个草包的瞎指挥自己死的如此稀里糊涂。

哭完后他转身再战,他眼看着手下人一个一个死去,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这一刻杨继业心也死了。

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依旧拼命砍杀,他知道这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战了,最后战马重伤不起,他也力尽了,被契丹兵活捉。

评书中杨继业碰死在狼心窝李陵碑。

李陵是西汉大将李广的孙子,他率领5000兵卒孤军入大漠,大战匈奴,没有人救援,兵尽粮绝最后诈降匈奴。但是汉武帝收到的信息却是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要反攻西汉,汉武帝一怒灭了李陵一族,陇西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累及家族为耻。

同样孤军战外敌,杨继业死在李陵碑,李陵因为不死连累家族,评书中杨继业死后也被冤枉过,后来杨六郎进京告状,寇准假扮阎罗,替杨家洗冤,才有了天波杨府的辉煌。

评书中说杨继业有七个儿子一个义子,号称七郎八虎,七个儿子这点和历史上倒是相同。

评书中杨继业的七个儿子,四个在金沙滩之会上战死,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台,除了杨六郎杨家男丁凋零,后来十二寡妇征西就有八个是他儿媳妇。

但是历史上他的儿子们的结局和评书上不同,评书中的七个儿子除了六郎杨延昭其他都和历史对不上。

《宋史》上杨继业的七个儿子,杨延玉与他一起战死,剩下几个儿子除了杨延昭因为他有功于社稷被封了供奉官或者殿直这种白拿俸禄没啥事的散官,在宋朝应该混应该的还不错。

不过也大多泯然众人矣,在历史上没了踪影。

杨延昭和杨继业一样是一代名将,和评书中不同杨延昭应该是杨继业的长子,为啥都喊他六郎呢,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杨延昭很早就和父亲在边关作战,一次一支冷箭贯穿了他的胳膊,杨延昭眼睛都不眨一下,接茬战斗,这简直是重伤不下火线啊。

所以他早早的就在边关闯出了名头,但是杨六郎这名字不是他爹起的,而是辽人。

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是专门克制辽人的,杨延昭在边关二十年契丹惮之,认为他是就是天上北斗七星的第六颗,专门下届来克制契丹的,所以喊他六郎。

杨延昭五十七岁病逝于边关军中,他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叫杨宗保。

评书中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名叫杨文广,但是历史上杨文广是他三子之一。

杨文广曾经在陕西追随过范仲淹,随狄青征讨过农智高,屡立战功,后来官至步军都虞候,从五品的官。

宋朝以文制武,武将在大宋不吃香很吃亏,杨家祖孙三代的官职逐渐下降,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