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领域投资热度不减。但近期,随着行业调整,不少电池企业反映订单量有所下降,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开始去库存、降产能,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产线停工、人员流动等情况。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动力电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风险需要警惕。一些专家建议,应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层面,统筹产业布局。

企业订单量下滑库存压力较大

宁德时代一位内部人士说,今年以来,由于订单减少,一些一线员工的加班时间明显减少。其他电池企业也面临订单不足的情况。中创新航生产方面的负责人说,在去年,即便是周末,一线工人加班是家常便饭,现在加班也开始变少。有消息称,中创新航因订单不足问题导致部分员工离职。


【资料图】

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游同样受到影响。近日,国内生产锂电负极材料的上市公司尚太科技发布公告称,其位于石家庄的生产基地将陆续停产。公司表示:“整个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已经反转,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 据悉,尚太科技的下游客户涵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头部厂商。

尚太科技表示,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以来,电动汽车增速放缓,动力电池市场受去库存影响,锂电池客户排产不积极,导致整个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甚至疲软。从供给端来看,经过前几年行业大幅度扩产,包括行业头部企业在内的负极材料厂家均进入产能释放期,整个负极材料行业供需已经反转,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主动停产也是尚太科技自身调整落后产能的积极举措。

福建杉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晓阳说,从去年底开始锂电池市场出现下行,随着电池需求量下滑,公司订单出现下滑,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下滑明显。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因产业链调整,动力电池行业当前库存压力较大,正面临一场结构性调整。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动力电池的产量中装车的比例在不断降低,生产过剩和库存压力较大。

行业内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创历史新高,今年行业去库存压力大增。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130.0GWh,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65.9GWh。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产量远高于需求,延续着去年以来的供大于求状态。在行业需求减少之时,不少电池企业开始降价争夺客户。

产能布局过快结构性问题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迎来爆发式增长,导致锂电池领域投资过热。当前,电池产能布局已快于发展需要,需要警惕产能过剩风险。

浙商证券等多家市场机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车所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但动力电池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4000GWh,规划产能远超所需产能。

“尽管这些产能规划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水分’,但从预期需求量和产能规划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的确存在。”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久俊说,预计今年或明年,动力电池将出现较大规模产能过剩状况。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内,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多数一二线锂电企业都宣布扩建产能。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总体产能出现过剩,但优质产能仍供不应求。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在锂电行业尤为凸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认为,不能单从规划产能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需要以实际投产及在建产能为主要参考,而规划产能更多体现了投资者对产业未来发展的预期。他认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所谓产能过剩,更多呈现的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高端和优质产能不足、低端和劣质产能过剩。一些全球化和低碳化做得比较好的动力电池企业,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随着欧洲、北美等主要的国家不断强化关键产业的本土供应链建设需求,到2028年为止,北美和欧洲的电池本土化的缺口将超过600GWh。同时,东南亚、印度、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潜力巨大。专家表示,从短中期来看,至少5年内,市场上缺的不是电池的总供给量,而是本地化、高品质、绿色的动力电池产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认为,锂电池行业整个设备技术和产品技术更新很快。但近两年大量新进企业往往都是从较低端做起,导致同质化竞争,低端产能过剩,这也意味着市场将要面临新一轮洗牌。

对于行业后期发展趋势,业内预计,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给产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市场整合,不少二三线电池生产企业可能会出现供求失衡状况,部分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低还有可能被兼并重组。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常务理事张建红说,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现在只是开始,未来还将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蔓延,一些中小电池厂商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预计行业总体将呈现强者恒强现象,头部电池企业将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二线以下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加速出清。

统筹产业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业内建议,站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层面,要把握目前的投资和技术趋势,保持产业规模优势与避免产能浪费应该达到相对平衡。建议多措并举,统筹产业布局,促进行业协同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池储能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王曦建议,将动力电池产能纳入国家相关部门窗口指导,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逐步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同时,还须鼓励集群式协同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依托已有产业基础打造电池企业为龙头、上游材料企业和相关服务业为配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先进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链主企业及配套企业做大做强,持续锻造优势长板。

同时,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动力电池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尽快开拓电动车之外的使用场景,打造储能、电动船舶等多元化业务结构,来增加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例如,宁德时代早在2021年陆续和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电集团、三峡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储能领域的合作;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公司将通过家用储能、商用储能、电网级储能三大产品平台,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和备电侧四大储能领域,持续大力开拓国内外储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