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赎回潮”“破净潮”考验后,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正在稳步回暖,超过4000只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2023年,已步入资管新规全面落地翌年,可以看到,当前,资管行业得到重塑,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并呈现出理财全面净值化、养老金融产品发展提速等新特征。接下来,资管行业的机遇在哪里?包括理财公司在内的资管机构又该如何迎来新的发展?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对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吴丹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在您看来,目前我国资管行业发展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就?

吴丹: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大资管格局得以重塑,行业布局更加健康。一方面,旧式问题产品得到整改。保本理财、刚性兑付等退出历史舞台,非标投资、同业通道等业务被大幅压降;另一方面,符合新规要求的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机构主动管理能力稳步提高。虽然经历了转型阵痛期,但大资管行业的总资金池保持整体增加态势,2018年至2022年,我国资管行业整体规模已由101.4万亿元增至135.3万亿元,增长了33.4%。


(资料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市场平稳过渡至全面净值化时代。“保本保息”产品全部下架,隐性刚性兑付风险得到化解,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波动直接挂钩,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对我国大资管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已压降至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38万亿元,占比达到了95.47%,同比增长2.52个百分点。

《金融时报》记者:全面净值化之后,理财市场呈现哪些新特征?

吴丹:总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结构显著优化、产品收益较为平稳、投资者更趋理性”等特征。一是从理财产品结构看,主要以公募类、固收类、开放式产品为主。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截至2022年底,在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中,公募、私募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95.4%和4.59%;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等类理财占比分别为94.5%、5.1%和0.4%;开放式、封闭式理财分别占82.7%和17.29%。二是从产品收益来看,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分别创收40.9%和59.1%;理财产品月度平均收益率为2.09%。三是从投资者行为来看,随着理财产品投资门槛的降低和产品种类丰富度的增加,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投资者行为更趋理性,风险偏好为保守型和稳健型的投资者分别增长1.1%和0.6%。

《金融时报》记者:2023年以来,理财市场“破净”“赎回”迹象缓和,市场逐步趋于稳定。您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还会出现大波动吗?

吴丹:实际上,理财产品净值上下波动属于正常现象,特别是转型后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改变,从“摊余成本法”转变为采用“市值法”公允价值计量,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将很容易穿透至理财产品表面,理财产品净值会更直观及时地反应宏观形势对金融市场价格的影响,这是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原因之一,也意味着未来产品净值波动或将成为常态。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资管行业的未来机遇在哪里?

吴丹:第一个机遇在个人养老金市场。眼下,随着规划养老储蓄和金融投资的居民群体年轻化、财富管理意识增强、素质提高,未来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反观供给端,虽然目前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已起步,但尚不能满足多样化的老龄人口投资需求,产品发展策略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以养老理财产品为例,目前市场规模占比不足2%。多元化布局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存在局限,仍有产品空白领域需被填补。人口年龄结构长寿化趋势下,居民风险意识偏向保守,普惠性、稳健性、长期性的养老金融产品更受欢迎。而个人养老金产品有许多领域可探索,需要资管机构积极布局尝试。

第二个机遇是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潜力持续提升。伴随全面注册制落地扩大资产端供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未来将是权益投资大时代。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优质企业上市流程更简洁、规范,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和市场活力将更大增强。此外,当前我国高净值群体不断扩容,对权益类资管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据2023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财富报告,未来3年,高净值人群将增加的投资领域仍以股票为首,其次是黄金和银行存款。

对步入净值化时代的银行理财来说,深度参与资本市场发展更加重要。银行理财长期占据资管行业第一大规模板块,广受投资者欢迎。但随着净值化时代到来,银行理财运行逻辑改变,通过权益类投资增厚理财收益、加强资金端多元化配置将是银行理财的必经之路。长期来看,低市场利率环境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影响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而增加权益投资是利率下行的有效对冲手段。参考海外经验,美国1999年权益类基金资管规模在共同基金中的占比就已经达59%,而截至2021年末,我国理财市场仍以固收产品为主,占比达92%,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不到8%,成长空间非常巨大。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抓住发展机遇,您对资管机构展业有何建议?

吴丹:一是加强研发与创新,同时也要增强风险规避意识。一方面,持续加强创新是优化资管产品供给的关键。资管机构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创新,不断完善相关资产配置,不断丰富产品研发布局。另一方面,谋求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规避风险。要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产品设计应以合规为先,必须在监管规则范围内开展符合要求的业务。

二是完善权益投资布局,打造多元渠道体系。在国内资本市场持续完善、权益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居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需求将不断提高。未来资管机构在权益投资、另类投资上适度加大配置是大趋势,银行理财等机构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将是必经之路。

三是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寻求差异化竞争之路。未来大资管行业各领域之间的壁垒将越来越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需被更加重视。各类资管机构应围绕自身禀赋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竞争策略,聚焦优势领域做深做细,打造特色产品线,建立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可充分利用母行资源和渠道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更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净值化理财产品吸引力,在与其他大类资管机构相互竞争、融合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培养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资管理财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