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抹阁桥在贵州叫“抹角桥”,位于富源县黄泥河镇龙潭村委会小云脚村外,至今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以桥下汹涌浩荡的黄泥河为界,河的一边属云南省,另一边属贵州省。黄泥河是南盘江北岸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据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从云南进入贵州前往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市)时,就是从黄泥河抹阁桥下游一个叫“江底渡”的地方渡江的。

说到桥的来历,在桥头云南这边的石碑上有明确记载:抹阁桥,原名龙凤桥。位于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小营脚村东。桥跨滇黔分界之黄泥河上。据光绪《平彝县志》载: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竣工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孟夏月上旬癸酉日。故又名“酉集桥”。癸酉属鸡,取祥瑞之意:鸡为“凤”,河为“龙”,故名“龙凤桥”。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秋洪水毁桥。次年附近村民捐资重建,改名“抹阁桥”。现桥系三孔石拱桥,中孔跨径18.6米,边孔跨径各4米,全长40米,宽5米,高35米。桥两侧建有石护栏,栏高0.6米,厚0.27米。桥两端分别立石狮、石柱各两对相峙。桥系清代滇黔要道,现为云南省富源县与贵州省兴义市间交通要冲。另一块“抹阁桥简介”石碑记载:抹阁桥位于富源县黄泥河镇龙潭村委会小云脚村东南2公里处。始建于1799年,为五乐村村民黄好仁首倡筹建。桥由东向南横跨滇黔两省分界的黄泥河之上。系三孔石拱桥,全长40米,宽5米,桥距水面高35米。桥中孔呈半圆形,跨度18.6米,两边泄洪孔为圆形,直径各2米。桥拱上方刻太极图,桥顶中央悬挂辟邪宝剑,桥面两侧建有石护栏。该桥为当地村民自发捐资筹建,体现了当地村民为解决地方交通而不懈努力的协作精神,是地方村民和睦相处的实物代表。但另据《富源县志》记载:抹阁桥,原名“龙凤桥”,在县城东南135公里处。嘉庆四年五乐村黄好仁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秋水泛涨冲倒,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村民徐家鹏首倡重建。

了解桥的来历后,笔者便来到抹阁桥感受它的魅力。笔者发现,在远处看起来不大的桥洞,实际上非常宽大,只是水暂时没有淹到这个位置,所以表面比较干燥。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些石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陈旧。笔者伸手摸了摸,数百年的流水光阴和沧海桑田刹那间就从我的手掌下轻轻流过。看着那些精致细密的接缝,笔者惊讶于当时的那些石匠们,那些亲手垒砌这每一块石头的手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能工巧匠。中间大拱的最高处两面拱沿上,有一个圆形的石刻太极阴阳图案。这样的图案,我曾在不同的古桥上看见过。

富源县内上百年的石拱桥至今都有多处,有的早被新的现代钢筋混凝土桥所代替,但有的还在继续它们的使命,比如抹阁桥。1989年12月,抹阁桥被富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抹阁桥被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列为“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5月,抹阁桥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列为“曲靖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两百多年的抹阁桥在近年来桥面被修缮后,仍然在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天迎接着往来于两岸络绎不绝的人们。

唐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