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作家在岛屿读书,给生活再提供一首诗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经历了《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海岛上的书屋,以及作家们的相处模式,俨然有了几分“家”的味道:清凉的书房,午后有古典乐环绕的茶叙,夜晚的篝火,还有一只叫糯糯的小狗乖巧地陪着每个人谈天说地。


【资料图】

一群作家聚在一座海岛上,他们会聊些什么?我们最想看到什么?最近,《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来了。

《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在海南分界洲岛录制,而第二季的岛屿书屋则是由珠海东澳岛上的一个驿站改建而来。依山而建、四面环海,余华、苏童将这座书屋形象地命名为“山海经书屋”。

余华、苏童、程永新和叶子是“山海经书屋”的常驻主理人。这个岛屿书屋会迎来很多人,比如莫言、阿来、须一瓜、祝勇、马伯庸、紫金陈、郑执、叶昕昀、武茳虹……苏童说,《山海经》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而作家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不停地讲故事;叶子说,《山海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这就非常像书屋的状态。

经历了《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海岛上的书屋,以及作家们的相处模式,俨然有了几分“家”的味道:清凉的书房,午后有古典乐环绕的茶叙,夜晚的篝火,还有一只叫糯糯的小狗乖巧地陪着每个人谈天说地。

几乎所有人都很难抗拒海岛的美好。不过,让一群作家一起来岛屿讲故事,海风与文学碰撞出了超越美景的浪漫气息。作家们平和而鲜活的聊天内容、行走路线,也许会让你发现一点全新的生活线索和思考灵感。

比如,你好奇作家的睡前“枕边书单”是什么吗?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随笔,是苏童的“枕边书”,原因是“它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会让你带着一种很香甜、很愉悦的感觉入睡”;而程永新的“枕边书”是《追忆似水年华》——“每一段都可以朗读,很多片段会勾起你小时候的回忆,读着读着就睡着了。”

余华推荐自己的学生人手一本苏童的《夜间故事》。在他看来,苏童创作的近200部短篇小说都是经典。余华认为,苏童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很宽广的世界,他非常擅长写日常生活。

莫言加盟《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让观众非常惊喜和期待。在莫言还没出现的几期节目里,作家们不经意地闲聊就会提到他的往昔趣事,比如莫言当年能在多人宿舍中专注写作、写到兴奋时不自觉地抖腿等。

得知莫言要来“山海经书屋”后,网络上关于他和余华之间斗嘴互怼、极限拉扯的片段,再度被网友翻出,大家纷纷期待在节目中也能看到两位文坛大家的高能爆梗。

节目组表示,莫言和余华在节目中的相处模式就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相处模式,只要他们在一起,自然而然会有很有意思的东西冒出来。

作家们在海岛上一直在很自然地看书。去迎接莫言的那天,余华刚巧拿了一本《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第一幕就是路边大树下,有两个人在等待。节目组透露,很戏剧的一幕是,那天莫言和余华相见的场景就是在岛上镇子的路边一棵茂密的大树下。当时,余华跟莫言说:“我们等待你就好像在等待戈多。”节目组觉得这个场景很有意思,立马记录下来。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还有“岛外读者”的存在。很多读者会往“山海经书屋”寄图书,这一行为仿佛是要给作家们的海岛“探险”开启一些好玩的“支线剧情”。显然,这还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有位读者寄去的一本《云彩收集者手册》,就成功吸引了作家们的注意。这本书介绍了46种云彩和大气光学现象,并且收录了全世界云彩爱好者拍摄的百余幅摄影作品。毫无疑问,该书的气质和作家们在海岛上的日子若合一契:低头看书,抬头看云,和身边的人聊聊文学,也很关心每一株平凡的小花小草。

值得一提的是,颇为欣赏英国人博物学传统的作家阿来,早已读过这本《云彩收集者手册》。众所周知,阿来对自然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热爱拍摄植物,也能轻松叫出植物的名字。这项爱好和技能在《我在岛屿读书》里亦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苏童一起走在植物繁茂的海岛上,他简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书,一一说出这些长在热带的植物,比如黄蝉、鬼针草、蟛蜞菊、四照花等。

既然聊到草木了,就顺便推荐一下关乎自然的书籍吧!阿来立即给了一份“自然书单”:《塞耳彭自然史》《瓦尔登湖》《沙乡年鉴》……扎根自然界、关注“那些美丽的平凡的生命”,阿来希望将自己在山水中游历观察得到的自然知识,转化成一些文字。

而对于“作家在岛屿读书”这件事,阿来也有个人独特的认知。

拿着聂鲁达的《诗歌总集》,阿来感慨,在岛屿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一个模仿人间的图书馆,一个跟城市有关系又有隔离的客观地理空间”。

“任何一个能真正进入到阅读世界的人,其实都是在进入一个岛屿,把自己跟周围世界隔离开来,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阿来认为,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但是孤独也是一件非常美丽、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你跟世俗生活暂时切断了,但是书籍又打开了一个和世界更广泛联系、交流、对话、思考的空间。“不要看它是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也可以无限,广大”。

没错,岛屿书屋随时吸纳外界的讯息,人工智能话题也进入到作家们闲聊中。

他们甚至还玩起了AI问答,在面对“余华和苏童谁更帅”的问题时,AI的回答非常圆滑“端水”。之后在“命题作文”环节,AI以余华的《活着》和苏童《妻妾成群》为题创作诗歌,结果被大家无情评价“这个诗一般”。

苏童笃信,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文学一定是最后一个堡垒。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余华指出,人工智能是把人类文明输进去,因此其所能表达的只是人的看法,但无法表达命运的看法。“人类的文明极其复杂,而且每个人的命运都走向不同的方向,这不是人工智能能够指引的”。

叶子则引用了惠特曼的诗句——“那强有力的剧情在发展,而你还可能提供一首诗。”她觉得,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应该还是会留一点空间给我们,不会掌握人生命的全部。“只要有那一点空间在,我们就还能为生活提供一首诗”。

至少现在看来,眼前这座岛屿上发生的一切,就是人工智能无法驾驭的“盲区”。对人间草木的凝视,对文学生长来龙去脉的溯源,对人类存在方式的讨论,这些都存在于人心,以及必定会感染和照亮更多人心。

那么这样一个用于读书的岛屿是相当可爱的,毕竟它正在给你我的生活再提供一首诗。